“摇”出来的传统甘旨——元宵 看望元宵制造手艺人

时间: 2024-10-14 07:11:31 |   作者: 新闻资讯

 

  我们都知道,正月十五除了携亲朋好友一同赏花灯、猜灯谜之外,关于北方人来说,都要吃上一顿传统节日甘旨——元宵,涵义着团团圆圆,这也是传承了千百年的风俗。

  在渭南城区北塘街中段的一家手艺元宵专卖点,只见一位年过七旬的白叟正在现场制造元宵,一袋糯米面、一桶清水、一大一小两个簸箕再加上特制的馅料,在白叟熟练的技艺下,不一会,十多个洁白滚圆的元宵就制造好了。

  元宵手艺人王正顺:把糖买回来,然后再扮陷,各种质料十几种调到一块,然后用一个四方母子压成片,然后再切,调成疙瘩就好了。

  这仅仅简略的馅料制造,要过几遍水摇出来,还得费上不少的功夫,白叟和记者说,他的手艺来自于一位老师傅的传承,从1990年开端便一直在渭南城区卖手艺元宵,这一干就快30年了。现在跟着社会的快速的提高,商场呈现了许多机器化出产的元宵,但这些一点点没能改动他对手艺制造元宵的执着。

  元宵手艺人王正顺:摇的能吃上劲, 能把元宵摇瓷一些,摇圆,机器摇的转速转的泡的很,人拿的简单烂,差异就在这,这元宵擅长捏,你捏不烂,机器的元宵,一吃就碎了。

  其实,元宵的制造还有一个特别生动的词,叫“摇”元宵,意思是小小元宵靠相互间的磕碰、冲突,好像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。而元宵的制造重在一个加水和加糯米面的掌控度,水加多了不可,面加少了也不可,这也是检测一位做元宵师傅技艺的关键环节。王正顺白叟说,由于是纯手艺,耗时又耗力,一天最多只能“摇”出两百斤的元宵。在他的指导下,白叟的孙辈、本年25岁的畅文博也正式上手了。只见这位小师傅将馅料蘸上水,撒在装满糯米粉的簸箕里。紧接着,将簸箕的一侧上下前后摇摆,灰黑色的馅儿在白生生的糯米面里翻滚,很快就白了一层。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蘸水和滚面,元宵也是逐渐的变大、越来越圆。由于手艺制造的元宵有耐性和嚼劲,口感极好,故而招引了许多门客前来购买品味。

  元宵手艺人 畅文博:由于这个簸箕和桌子他有一个冲突,所以你这力度向前向后这个力度一定要掌握好,再一个你这个簸箕这边手要略微往高抬一点,不能让他掉出去,就由于这个操练了三四年老爷子才说,能够摇了,我才开端弄的。

  在采访结束时,白叟慨叹地说,自从他退休后,他和老伴现在每月能领到6000多元退休金,他很满意,也很知足。而随年岁的增加,令他骄傲的手艺元宵也快逐渐摇不动了,现在他最大的期望便是将手艺元宵这份技艺传承和发扬下去。